在日常生活中,自然是离不开各种生活物品。然而,很多人都不知道,一些看似很常见的生活品,选错了之后会悄悄影响家人的健康。
近年来,官方多次公布“点名”问题日用品清单,尤其是下面这10类物品,已被多次点名,甚至拉入“黑名单”。今天就跟大家盘点清楚,避免这些“隐形健康杀手”危害家人。
一、劣质塑料拖鞋:便宜没好货
夏天的时候,几乎人人都穿的塑料拖鞋,其实藏着不少隐患。
很多廉价拖鞋为了利益最大化,直接采用回收的PVC材料制作。不仅容易闷出脚汗、加重脚臭,
更严重的是,生产过程中可能添加了有害的增塑剂。长期接触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,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不利。
选购提示:
最好选择EVA材质的拖鞋,这种材料更轻便、透气,也更加安全。
二、劣质服装:漂亮外表下的隐患
一些网红“爆款”衣服为了节省成本,可能使用含有害的芳香胺染料,这种物质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。另外,有明显刺鼻气味或容易掉色的衣物,很可能甲醛超标。
选购提示:
选择标注“A类”、“B类”安全标准的衣物,纯棉、真丝等天然材质更可靠。新衣服一定要先洗再穿。
三、廉价纸巾:省小钱可能伤身体
经常有人会在网上购买9.9一大包,并且还包邮的便宜纸巾。其实,网上那些超便宜的纸巾,很多是小作坊用回收纸加工的。
为了让纸巾看起来更白,可能添加荧光增白剂;为了手感更软,可能使用滑石粉等化学物质。用这些纸巾擦嘴擦手,可能刺激皮肤甚至引起过敏。
选购提示:
认准“100%原生木浆”和“GB/T 20808”国家标准标识。
四、不合格保温杯:喝热水反而有害?
保温杯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喝到热水,如果保温杯的内胆,使用的是非食品级不锈钢材料。长时间盛放热水可能溶出镍、铬等重金属,长期摄入可能损害健康。
选购提示:
选择杯底标有“304”或“316”食品级不锈钢标志的产品,并查看是否有“GB 4806.9”标准。
五、劣质仿瓷碗:遇热会释放甲醛
仿瓷碗轻便耐摔,很多家庭都在用。但有些劣质产品使用的是尿醛树脂而非密胺树脂,遇热后会释放甲醛,装热汤、热饭时尤其明显。
辨别方法:
敲击碗壁,密胺树脂声音清脆,尿醛树脂声音沉闷。切记不要用这类碗盛热食或微波加热。
六、PC塑料杯:小心双酚A
招待客人的时候,经常会有人拿出透明的塑料杯子,方便又省事。
然而,一些透明塑料杯采用PC(聚碳酸酯)材料,里面可能含有双酚A(BPA),这种物质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,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健康。
选购提示:
选择底部标有5号(PP)或7号(Tritan)的塑料杯,这些材料更安全。
七、劣质空气清新剂:越“清新”越危险
一些空气清新剂含有挥发性有机物(VOCs),闻多了可能头晕、咳嗽,甚至损伤呼吸道。有些劣质产品还可能会散发出甲醛。
替代方案:
使用天然方法改善空气,如放置柚子皮、咖啡渣,或选择植物提取的清新剂。
八、釉上彩餐具:美丽图案藏风险
色彩鲜艳的陶瓷餐具,特别是釉上彩工艺的,可能铅、镉超标。遇到酸性食物(如醋、柠檬)时,有害物质容易溶出。
选购提示:
选择釉下彩或纯白瓷器更安全。可用白醋测试,如果掉色就不要购买。
九、劣质板材家具:甲醛释放长达十几年
廉价密度板家具的甲醛释放期可能长达十多年,尤其在夏季关窗开空调时,室内甲醛浓度会明显升高,长期吸入可能降低免疫力、引起不适,甚至患癌。
选购提示:
选择环保等级高(如Enf级)的板材或实木家具。新家具要通风至少3个月再使用。
十、三无充电宝:便携背后的危险
路边摊的廉价充电宝很可能使用二手电芯,缺乏阻燃设计,充电时容易发热、鼓包,甚至起火、爆炸。
选购提示:
选择有3C认证的正规品牌,不要贪便宜买容量虚标的产品。使用时如发现异常发热,应立即停用。
文末总结
看完这10类被点名的物品,是不是有点意外?
其实官方提醒是为了让我们提高安全意识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辨别商品质量,避免贪图便宜而忽视健康隐患,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家人的健康和安全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