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曾是一个长期的短板,尤其在航空领域,发动机被比作飞机的“心脏”。早期,这一技术几乎全靠进口,遇到问题就会“卡脖子”。张恩和是中国航发领域的关键人物,他一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,尤其主导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发工作,尽管在他的领导下,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,但他依然被认为是中国航发史上的英雄人物。这个看似矛盾的评价,背后却有深刻的道理,因为他所做的,不仅仅是制造一台发动机,更是为中国航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背景
航空发动机是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,全球能掌握这一技术的公司并不多,美国的普惠、通用,英国的罗罗,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厂商都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中国虽然从五十年代开始涉足航空发动机技术,但由于起步晚,到了八十年代,西方国家已经在第四代战机的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。那时,改革开放刚刚起步,经济腾飞,但在航空技术上,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。1986年,专家提出了启动涡扇发动机项目的建议,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,这就是太行发动机(WS-10)的起点。
展开剩余80%张恩和的成长与贡献
张恩和,1939年出生于辽宁营口,来自一个普通家庭。1950年代末,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,专攻航空动力学。1963年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,开始了从基础做起的工作。最初,他参与了涡扇6发动机的研发,虽然这一型号最终以失败告终,但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后来,张恩和参与了多个发动机的改进工作。到了70年代,他逐步晋升,80年代中期成为副所长。1987年,太行项目正式启动,张恩和在1991年接任总设计师。那个时候,他已经年过五十,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。
太行发动机的研发历程
太行发动机的研发过程异常艰辛。发动机内部气流复杂且动荡,计算起来难度极大,几乎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参考,完全依赖试验数据。张恩和带领的团队当时只有两三百人,设备陈旧,厂房条件简陋。虽然到了90年代,经济条件有所改善,但由于技术封锁,西方国家不愿意出售核心技术,张恩和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攻克技术难题。1998年,太行发动机的首台全尺寸样机终于完成,这为接下来的研发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这个样机存在超过两百项故障,压气机盘破裂、高空模拟测试不合格,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个逐一解决。
2001年6月6日,搭载太行发动机的战机成功首飞,这一时刻标志着太行发动机的基本可行性得到了验证。然而,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依然存在。早期的WS-10A型号,推力达到132千牛,但振动问题严重,寿命仅有1500小时。2003年,在非典疫情期间,四川基地进行试车时又发现了新的隐患。尽管张恩和当时已经年过六十,但他依然亲自赶到现场,分析数据,并带领团队进行调整。最终,2005年12月,太行发动机的定型审查通过。此时,发动机的基础性能已经稳定,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。
贡献与影响
尽管太行发动机在可靠性上没有完全达标,但张恩和依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首先,他为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,摆脱了之前大量依赖仿制和进口的局面。太行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,设计、生产、测试全部由中国自主完成,这一进步标志着中国从跟随者变成了并行者。张恩和亲自带领团队攻克了诸如涵道比、推重比等关键技术难题,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基础。由于这一贡献,张恩和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,并于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一等功的表彰。
其次,张恩和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。太行项目持续了近二十年,期间培养了上千名技术骨干,其中,刘永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刘永泉在后期接手了WS-10B的研发,推力提升到144千牛,解决了振动问题,并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到4000小时。这一改进使得太行发动机成功装备歼-20、歼-16等现代战机。如今,太行系列已经衍生出多款型号,广泛应用于军民两用领域,包括运-20等重要航空器。
中国航发的发展与未来
回顾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,从五十年代的涡喷7,到六十年代的涡喷13,再到八十年代的涡扇9,这些发动机的研发大多依赖于进口技术,受限于材料和工艺。太行发动机的问世,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。太行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,也为后续的航空发动机研发,如WS-15的研制,奠定了基础。WS-15的推力更大,专为第五代战机设计,未来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空军的战力。
张恩和的个人一生
张恩和毕业后在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工作了整整五十三年,直到退休后仍然关注航发事业。2016年10月,张恩和因发烧住院,但他仍不愿意让单位知道,怕耽误工作。11月13日,他因心衰去世,享年76岁。张恩和生前获得了诸多荣誉,被誉为“航空报国科技尖兵”。尽管如此,他一直保持低调,甚至将150万奖金平均分配给了一线工人,这种精神感动了无数人。
结语
张恩和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航发的最大功臣,不仅因为他在技术上的成就,更因为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虽然他未能完全解决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,但正是他的开创性工作,为后来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契机。就像盖楼一样,张恩和打好了地基,后来的科研人员才得以继续建设这座高楼。正是由于他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,中国航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如今,中国空军在南海、东海的巡航行动中,太行发动机的贡献不可忽视,张恩和的名字,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空史的光辉篇章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